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2023年秋第四次学术沙龙与分享回顾-上海交通大学

新闻资讯 / News & Events

新闻资讯/ 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2023年秋第四次学术沙龙与分享回顾

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2023年秋第四次学术沙龙与分享回顾

2023-11-09 10:34

1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在建工楼401举行了第四次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孙丽雯、江美仪、reb同学分别进行学位论文的进度推进汇报,而后进行了课题组内的学习计划档案建立与交流。

首先,由孙丽雯同学为大家分享开题报告《高密度城市绿地形态温度调节效应的尺度变化及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在研究现状方面,将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分为生物物理层面,包括二维空间的土地覆盖,及三维空间的建筑高度;社会经济层面,包括社会经济驱动,城市热脆弱性评估等。而后对现有研究存在不足进行总结规划:现有研究尺度过大,主要集中于规划尺度,对小尺度的规划设计指导意义有限。同时上海微气候分布存在差异,不同尺度绿地组成效率、绿地配置降温效率也存在差异,需要进行系统分类研究。

而后,孙丽雯同学对目前工作进度以及数据处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报告,其中包括:中心城区降温效应分析、不同尺度下城市混合用地中绿地降温效率分析、高密度居住区降温效应研究。后续工作安排中,拟选择24m*24m样方实测,进行居住区环境实测与Envi-met模型校准。

孙丽雯同学汇报结束后,车生泉老师针对问题导向给出建议,提出从实际需求与现状无法满足的问题出发。车老师指出论文中所指问题主要来源于文献查阅,但应更多进行实地调研,关注实际建设需求,走访社区与规划建设单位,以实际问题导向需求作为论文立题依据。在实地调研中,应重点关注社区街道、居委会如何进行日常管理,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们的日常需求,同时与规划、绿化管理部门协商对接。第二,研究对象更具针对性。可以关注高温天气条件下的气候变化调节效应,赋予不同时间段的效应研究。同时关注公园绿地尺度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不要只聚焦于单个公园。第三,需要有解决方案的落脚点,思考聚焦城市尺度或者规划设计尺度,关注规划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对街道景观空间有更深的感知。

王玲老师指出,需要思考论文报告中绿地配置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前后结论的指导性与层级关系。谢长坤老师主要针对不同尺度上参数体系与阈值给出建议,提出可以构建落地的设计模式。谢老师建议从行政管理尺度划分,分为区、镇、街道,与空间管理体系相契合。同时可以赋予极端高温条件下绿地尺度的研究背景。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出发,根据现有研究,找寻依据,分析案例,落脚现实点。

江美仪同学进行了学位论文进度分析汇报,关注局地气候分区热脆弱调节分析,分析热脆弱性动态评估,昼夜上城乡差异评估,局地气候分区的热脆弱调节作用分析,基于LCZ的韧性城市设计实践应用。实践部分三个板块,热脆弱和热适应性昼夜变化显著性不强。11.27进行论文预答辩,时间安排上紧张,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完成论文初稿给老师。数据分析部分较为成熟完善,而综述与实践应用需要案例文字参考。

Reb同学在上次汇报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分析,在研究大背景方面进行了更为完善的理论参考,对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安排进行了交流分析。

最后,车生泉老师针对课题组成员的前一周工作回顾和下一周工作计划进行了要求建议,所写计划以及工作回顾应更为详尽细致。一周工作安排应基于一月、一学期的工作安排,在撰写工作安排时应落实到时间节点、具体进度,同时车老师提出建立个人的工作档案,对工作情况可以进行查询回顾。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https://ecoplan.sjtu.edu.cn/)成立于2018年,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交叉性设计研究平台之一,中心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生态科技和生态人文相融合为手段,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气候变化应对与适应为目标,构建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实践的公共平台;在长三角生态系统一体化治理、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城市绿地生态与人居健康、海绵城市、滨水空间生态服务功能、乡村生态健康与休闲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系列成果,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获得省部级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项,出版专著30本,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承担重大规划设计类项目30余项。

上一篇:中国-保加利亚气候变化与乡村振兴论坛(2023上海) 暨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成功举办 | 下一篇: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2023年秋第五次学术沙龙与分享